12月20日,沂南县石英砂行业协会成立。这个行业自律组织,今后将在全县会员企业间协调产量、统一定价、维护行业秩序。这是沂南县石英砂产业治理污染、深度整合的关键一步。通过此举,沂南县不仅要通过行政手段提高环保要求“治标”,还要通过市场手段提升行业发展水平“治本”。
沂南县的石英砂储量30亿吨,为国内第一,被认定为“中国硅砂之都”。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,石英砂的开采、生产成为当地西部乡镇的支柱产业之一。据双堠镇镇长刘善军介绍,石英砂行业为镇里贡献了过半的税收。
但粗放经营的石英砂产业引发了污染,干砂加工法产生的扬尘遮天蔽日。湿砂加工法产生大量废水、废砂,破坏了水环境,造成行洪隐患。大量地下水被低效利用,导致地下水位下降。“所有中等规模以上企业一年消耗的地下水,足够填满两个中型水库。”沂南县县长姜宁说。
从今年4月整改至今,全县107家生产企业中,68家企业已新上了环保设备。不整改的企业,被采取了断电措施。“只要一天验收不达标,就一天不能生产。”沂南县经信局副局长刘建华说。目前,采用湿砂加工法的企业,水计量表已经安装就位,节水效应渐出。“一家大企业原先一天要用3000立方水,现在每天只要100立方水。”刘建华说,目前,石英砂产区的地下水位已经逐步恢复。双堠镇北龙口村位于该镇几个大型石英砂生产企业附近,村委会主任周家起介绍说,从1993年当地建厂后,打井100多米吃水都紧张,村东的蒙河鱼虾逐渐消失。整治以来的短短几个月,北龙口村实现了全天供水,河边也有人钓鱼了。
沂南曾屡次治污,却都无功而返。“根本原因,是行业竞争无序,上环保设备的大企业,在价格上竞争不过小企业,”姜宁说,“这次整合,我们要按产业规律鼓励企业重组。虽然大量小企业将出局,但沂南却计划用质量替代数量,在两年内将全行业的税收贡献翻番。”
根据整合方案,沂南县对年采矿量小于30万吨的企业,不再延续采矿权。今后,107家企业将有望通过兼并重组,缩减到二三十家。刘善军介绍说,原先镇上3家小企业已主动被兼并,8家大企业“零排放”生产。行业协会会长李凤德说:“原先石英砂还不如河砂值钱,1吨砂挣不到10块钱,大家对上环保设备没动力。协会成立后,我们有能力下调产量,提高价格,企业才愿意在环保上多投入,我们县的石英砂企业在国内才有话语权。”
在市场经济中,政府扮演的是“裁判”。裁判缺席,比赛将成为灾难;裁判成了球场上的主角,比赛将充满争议,精彩程度打折,甚至被迫中断。同理,地方政府“执法”比赛,不仅要制止不当行为,敢于亮牌,敢于吹哨;还要掌握好方式方法,把握好比赛节奏,拿捏好尺度,不能将运动员通通罚出场了之。
沂南县今年向畜禽养殖、石英砂生产这两个群众意见最大的污染行业“开刀”,履行了地方政府的职能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的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》明确提出:加强地方政府公共服务、市场监管、社会管理、环境保护等职责。“环境保护”职能首次提出,说明中央对地方政府加大环保工作力度的新要求。因此,对污染亮“红牌”是必要而又正确的。
但这两个行业,恰恰又是当地的支柱产业,对农民收入、财税收入至关重要。一关了之不仅波及面太大,而且有违法之嫌。这就考验地方政府维护市场经济秩序,特别是维护某一特定产业集群秩序的能力。很多地方的产业集群,都走过“先污染后治理”的路,都面临整合的问题。单纯用行政命令压制,会使业者投入的资本沉没,增加治理成本。不如尊重行业发展规律,鼓励业者之间纵横联合,让想继续玩的留下来,把玩不起的请出去。地方政府要做的,是重申规则,引导经营者按规则竞争,让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。这就好比当一个好裁判,并非红黄牌满天飞就意味着执法水平高,而是要树立权威,让比赛者尊重规则,对犯规忌惮,尽量不发生违规行为。
整治地方落后的产业集群,地方政府不能失位,忽视保护环境的职能;也不能简单粗暴,不留活口,要让业者“喘口气”,有腾挪的空间,让规则倒逼自我革新,让行业借助整治有一个质的提升。